![]() |
你聽說過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嗎?科普中國-科學原理一點通 2021-09-06 |
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體系能夠實現對氣象災害的發生、發展過程從宏觀到微觀的全程跟蹤監測,這為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、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據,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農業氣象災害帶來的農業損失。
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災害指標的確定。在近幾年的科學研究中, 農業干旱、寒凍、洪澇等氣象災害指標也在相對完善。
1、干旱指標
干旱指標是干旱監測技術運用的核心內容,用于表示區域內空氣的干燥程度,可以根據連續無雨日數、土壤相對濕度、作物受旱面積、水田缺水率等確定,在干旱災情的分析中有對比、度量等重要作用。
2、寒害指標
寒害是指溫度低于最低溫度對作物產生的傷害,包括冷害和凍害,冷害是指零上低溫對作物造成的傷害,凍害則是指零下低溫對作物的傷害。寒害在我國北方地區十分常見。
3、洪澇指標
洪澇一般在降雨量、降雪量較多,處于常年風暴潮、熱帶氣旋的堤壩地區發生。洪澇災情的監測指標包括基本指標和擴展指標兩種。
隨著科技的發展,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已經被應用在了多個方面:
1、地面監測應用
地面監測指的是安裝在果蔬或農作物的種植田內的監測設備,如溫濕度傳感器、風速風向儀等。通過地面監測儀器,技術人員會獲取一些必要的氣象數據。一旦發現數據有明顯異常,系統就會發出警報,技術人員可以將這些數據進行重點分析并判斷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。地面監測技術不僅可以同時監測多種氣象災害,還擁有高信息分辨率的應用優勢。
2、遙感監測應用
遙感衛星能對大范圍農業氣象活動進行動態觀察,對影響范圍較大的災害天氣有良好的監測效果。除此之外,遙感監測的數據反饋效率也比較高,能夠滿足對大多數氣象災害的監測需要。
3、數理統計預報
利用信息化監測設備收集大量實時氣象數據之后,這些氣象數據需要進行專門的統計、分析和處理。風力、溫度、濕度的變化等是需要進行統計的主要數據內容。
目前,我國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方面研究眾多,已經建成了多種農作物品種的監測預測系統。不過仍有許多不足,未來還需要深入研究,加快建立健全與當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監測預測系統。
本文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通信學院副教授李紅蓮進行科學性把關。
科普中國中央廚房
新華網科普事業部
科普中國-科學原理一點通
聯合出品
責任編輯:王超
上一篇:可作畫的天然“粉筆”——白堊




最新文章
-
為何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轉?
新浪科技 2021-09-29
-
我國學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際間重元素起源之謎
中國科學報 2021-09-29
-
比“胖五”更能扛!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要來了
科技日報 2021-09-29
-
5G演進已開始,6G研究正進行
光明日報 2021-09-28
-
“早期暗能量”或讓宇宙年輕10億歲
科技日報 2021-09-28
-
5G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,看看現代交通的創新元素
新華網 2021-09-28